真假公车上书
2021-01-27 23:20:40
  • 0
  • 0
  • 3



公车上书之真伪,因茅海建先生的独到研究而为知识界所重视,直指康圣人为骗子。

公车上书发生于老大帝国败于日本之甲午战争后,大清面临割地赔款、亡国灭种之危机存亡之秋。因要割台湾,尤其是引起台籍士子的强烈反对。

当时社会风气因洋务运动已有相当开放,康、梁等反对缔约之前,已经有相当部分开明官员也反对朝廷签订马关条约。

但茅海建老师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,官员的上书一般不叫上书,而叫上奏,而且绝不可能叫“公车上书”,因为相当品级官员已经获得了面圣或上奏皇帝的权力。

“公车上书”专指民间上书,由都察院代奏。所以茅海建先生说官员已经有“公车上书”,康南海“公车上书”是搭官员的便车,似乎火力有点打偏。

康南海最后胜出成为戊戌变法领袖,弄假成真,主要是当时他下过功夫研究日本明治维新,但他的见识在当时并不是第一流的。

大清驻日外交官黄遵宪先生所下的功夫远远超过康有为,《日本杂事诗》、《日本国志》都是杠杆的,我十分服。

黄遵宪、张謇等都是杠杆的立宪派,而且更接地气。

现在来看,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、步骤把中国带偏了。君主乃是朝廷的代表,朝廷愿意立宪就是大吉或上上吉,君主立宪的原则是无血开城或光荣革命。

后来张謇通过管道向慈禧太后呈递日本国宪法、向朝廷重臣送递《日本宪法义解》,完全为太后悦纳,为重臣所喜,并促成了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。

杜兆勇律师2021.01.26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